2010/12/5 9:57:00 浏览:815 来源:成都家教网
孝道教育是人性教育的核心,如果缺乏孝道精神的培养,是不可能形成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的。“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的核心。正如孔子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但人伦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没有人伦就没有人类。因此,行孝只能从人伦做起。而人伦的核心是血缘,在血缘关系中又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为亲近,没有谁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孩子,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谁都否定不了。而对于任何人来说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都是最多的,因此,尽孝对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只能从父母开始,否则就有悖于人伦道德和一般的社会规则。而孝道又必然与感恩相结合,对父母尽孝本身也就是感恩的表现。
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能懂感恩、懂尊重的,亦是不可能形成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的。反之,如果孩子真正懂得了对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对其他亲人、对老师付出爱心,对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对班级、学校、家庭做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自觉去学习和践行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
然而,现阶段的孩子却是最缺乏孝道精神的,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去考虑我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可父母是否考虑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生活事件:
事例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辈分最小的是核心人物。现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一家人全都围绕着孩子转。吃饭的时候,父母忙着给这个孩子拈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忙着给这个孩子拈菜。
事例二: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会当着自己的孩子讲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坏话,甚至因婆媳关系不和而教孩子不要去理自己的爷爷奶奶。
事例三: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在教训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赶紧袒护。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干嘛要这样为难他。
事例四: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有保姆的保姆做,没保姆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
这几个典型事件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可又有多少父母注意到了其中的危害呢?
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又比孩子的父母要更宠孩子,这样一来,小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跟传统社会一对比,还真是乾坤颠倒了。这一颠倒所带来的便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我能为父母、我该为父母做点什么,推而广之,更不会去考虑为其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现在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以后,便是现如今的啃老一族。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甚至连尊重都没有。你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学会孝敬你呢?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袒护,又使得孩子更加放纵,没大没小。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孩子缺乏体验又如何能够体会父母的含辛茹苦?
通过对这些教育误区的反思,我们还会抱怨孩子为什么缺乏孝道精神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自己造成的阿!
正如《大学》所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很多事情,只要顺序对了,也就不会出问题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先给自己的父母拈菜,孩子看到后就会学着去给爷爷奶奶拈菜,当他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给爷爷奶奶拈菜以后,也自然会自觉的给父母拈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孝道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培养了。
我们都渴望孩子对我们态度好一些,可是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我们又反思过吗?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于孝道而言,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不算难,难的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亦即给父母一个好的态度。我们作为家长在面对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我们做到了给父母好脸色了吗?很多时候,父母在给我们提意见之时,我们总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了事例二里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讲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坏话的情况。你对自己的父母都这个态度,孩子对你会是怎样的态度?所以,培养孝孩子的孝道精神得从我们家长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做起。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态度做到了,孩子自然会做到。
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必须明确溺爱并非真正的爱,在孩子面前同样需要正名,你是长辈就是长辈,岂容晚辈在你面前没大没小。正因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才要教育他,让其懂得长幼有序,如果真等他长大了才教育,已为时晚矣。
适当的家务锻炼会让孩子从中体会父母的辛劳。从小到大,父母为孩子不知洗了多少次衣服、做了多少顿饭,然而,孩子并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我们何不让孩子也来体验一下呢?只有当他们为父母也洗几次衣服、做几顿饭时也许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含辛茹苦。
其实,孝道教育是可以在父母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渗透的。儒家的孝道精神所倡导的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固然需要情感才能唤醒,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来感动孩子,但感动也并非盲目,父母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也就是儒家讲的正名的一个方面。在父母与孩子这对关系中,孩子就是要懂得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面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此推而广之,也才能真正做到“长幼有序”,尊重长辈、明白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