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成都

让孩子迷上创造的七大策略

2011/4/25 9:30:00 浏览:596 来源:成都家教网

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

  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 “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

  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

  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

  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

  No.4 质疑:真的还是假的?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真的还是假的?从而寻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

  当孩子对问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说出并支持与之对立的观点,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下面的活动中,孩子将学会如何这么做。

  No.5 别让“不”绊倒孩子

  自信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前提。有了自信,孩子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而当你对孩子说“不”时,可能阻止了孩子很了不起的主意。这会让孩子沮丧,让他觉得自己很笨,越来越自卑。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赞扬孩子,避免让“不”束缚、限制住孩子的创造力。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对各种可能性的事说“是”,说“为什么不”,而不是“我不能”。然后集中精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伟大的创造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No.6 一二三,向后转

  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经常尝试用与常人相反的方式进行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够打破条条框框,在别人认为不可能地方和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灵机一动,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从破缸中流出,从而救起了小伙伴,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解脱大脑中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你需要创造出一些你无法描绘、或者无法见到的事物时,帮助你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No.7 开启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创造的火苗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尽量提供给他们看、摸、尝试、学习,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这会大大开启他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也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

  为了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责任是:

  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的环境。所有活动的选择都要与孩子特定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活动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5  成都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1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