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3 8:50:00 浏览:1034 来源:成都家教网
家长适度关注
家长的行为及情绪表现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家长应营造一个适合于考生学习习惯的家庭备考氛围,以乐观的态度积极与考生进行有效沟通,尊重考生的意愿,多激励、赞美和肯定考生,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并允许考生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宣泄,做好后勤工作,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以下四点尤其需要注意:
1.不要剥夺考生的成人感。
家长总希望考生将全部时间用于复习备考,因此,所有可能涉及到考生“浪费时间”的事情均由家长包办代替。比如有的家长将水果削好、切块后用牙签扎好,一边在孩子身边盯着做练习,一边将水果放到孩子口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很强,考生认为家长将自己幼稚化,心理受挫,会对家长的行为产生强烈不满。
2.不要过分增加营养。
家长在考前极力为考生增加营养,一味追求高热量甚至补充营养液,改变考生日常的饮食习惯,这样做易使考生偏食、消化不良,精神状态不佳。
3.家里不宜过分安静。
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适于学习的宁静环境,拒绝一切访客、关闭家中所有的娱乐设备,如电视机、音响,拔掉电话线,家庭成员之间说着悄悄话。这种过度的安静也会引起考生心理紧张,产生焦虑情绪。
4.不要过分强调高考意义深远。
家长一有空就和孩子谈高考的重要性,将高考与考生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停地向考生灌输一种声音:“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就难以立足,难有发展。”这些引导无形中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令考生如临大敌,焦虑增强,不能进行有序复习和备考。
考生复习: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阶段考生有两个任务,一是查漏,就是用课本对应考试大纲,把在以往复习阶段中练习比较少的部分过一过,因为今年考试的难度跟去年相当,学生没有必要再去攻难点。二是补缺,就是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错误有三种,一是纯属粗心的丢分;二是因为概念不清晰造成的失分;三是因为知识点没有掌握而导致的失分。要总结出考试中这三种错误的失分比例,然后针对个人情况复习。
适度紧张考试效果会更好
有人说,高考是“六分知识水平、三分心理状态、一分运气”。考生应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
在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定律:随着考试焦虑水平的增加,个体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随之增强,会对学习、考试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当考试焦虑水平为中等时,学习、考试效率最高;而过强的焦虑对学习、考试会产生阻碍作用。
因此,越是临近高考,考生更要根据实际能力和考试的相对难度来调节考试焦虑情绪,可通过模拟考试或参照以往的考题来了解自我。如果感觉考试难度很大,必要时可设置一个略低于分数线的假想目标。这样有利于增强自信心。自信的心理感觉会帮助考生进入最佳临场状态,考试的结果往往会大大超过假想目标。如果觉得自己的实力足可以定在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之上,高目标也会使考生斗志旺盛并超水平发挥。
考生放松训练
备考期间考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需要自我心理调节,因此必须学会放松训练。
1.呼吸放松法:闭合双眼,深呼吸,吸气5秒钟(吸气时要深、满),憋气20秒,呼气10秒钟(呼气时要慢、匀),反复练习10次,达到放松的目的。
2.运动放松法:科学安排生活,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课间走出教室,活动活动腰肢。坚持每天锻炼身体1小时,但要减少剧烈运动,免得身体受到伤害。
3.音乐放松法:暴躁的音乐令人兴奋,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有积极作用。
4.沟通放松法:当感觉到压力、焦虑和情绪不稳定时,与知心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进行一次沟通交流,会起到放松的作用。
5.冥想放松法: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冥想自己进入大自然的美境,冥想听到小溪流水、小鸟鸣叫,看到彩蝶飞舞,自己自由自在沐浴阳光;或冥想在海边日光浴,听海涛波浪等等,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